72年周恩来利用哪位元帅逝世为邓小平复出制造舆论

人民网 薛庆超   发布时间:2016-08-26 来源:互联网

核心提示:1972年1月10日,在陈毅追悼会上,当周恩来听到毛泽东在谈话中把邓小平“定性”为人民内部矛盾时,立即敏锐地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,示意陈毅的子女,将毛泽东的话传出去,为邓小平复出制造舆论。

周恩来与邓小平 资料图

本文摘自:人民网,作者:薛庆超,原题为:毛泽东给邓小平“定性”:错误严重,但与刘少奇不同

在中国历史上,凡是涉及一个人物的评价,往往极为慎重,讲究“盖棺定论”。对陈毅的最后定论是由毛泽东亲自作出的。这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上极为罕见,意义非同寻常。这正如朱德在一首悼念陈毅的诗中写的那样:“一生为革命,盖棺方论定,重道又亲师,路线根端正。”

毛泽东亲自参加陈毅的追悼会,表示了对这位老战友的真挚感情,表示了对陈毅一生的高度评价,同时也意味着对陈毅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蒙受屈辱的彻底平反。

在陈毅之后,再也没有人能够得到“伟大领袖佩黑纱”的哀荣了。

正是在陈毅追悼会上,毛泽东在谈话中又一次提到邓小平。并且把邓小平和当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伯承并列在一起。说邓是人民内部矛盾。

毛泽东认为邓小平是人民内部矛盾,这表明毛泽东对已经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打成“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”的邓小平的看法,有了根本性的变化。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打倒的老干部,只要“定性”为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,便可以过党的组织生活,可以出来工作,可以担任领导职务,可以进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。这样的例子已不在少数。

于是,周恩来便当场示意陈毅的子女,把毛泽东对邓小平所作的“邓是人民内部矛盾”的“评价”传出去,以便为尽快使邓小平能够早日出来工作创造条件。

……

毛泽东作出的上述这一系列重大决策,表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识到“文化大革命”的错误,并在逐步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,纠正他所认识到的那一部分错误。

毛泽东的这些决策,为邓小平的复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。1972年8月14日,毛泽东阅读了邓小平从江西写给他的信以后,作了一个重要批示:

 

“请总理阅后,交汪主任(指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——笔者注)印发各同志。邓小平同志所犯错误是严重的。但应与刘少奇加以区别。(一)他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,即邓、毛、谢、古(指邓小平、毛泽覃、谢唯俊、古柏——笔者注)四个罪人之一,是所谓毛派的头子。整他的材料见两条路线、六大以来两书。出面整他的人是张闻天。(二)他没有历史问题,即没有投降过敌人。(三)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,有战功。除此之外,进城以后,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没有做的。例如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,他没有屈服于苏修。这些事我过去讲过多次,现在再说一遍。”

毛泽东的这一大段批语,尽管并不完全正确,例如说“邓小平同志所犯错误是严重的”就不符合历史事实。但是,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毛泽东的这一批示,却有着至高无上的重要意义。

毛泽东的批示,虽然着墨不多,但言简意赅,十分精当地评价了邓小平的革命历史。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这一评价是很高的,与邓小平同时代的其他老同志,还从来没有受到过伟大领袖如此高的评价呢!

毛泽东的批示,等于向全党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、确凿无疑的信号——毛泽东已经下定决心,要起用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了!邓小平健步登上联合国讲坛,庄严宣布:中国将坚决站在第三世界国家一边,中国永远不称霸。

邓小平从联合国载誉归来,毛泽东更为倚重。每当毛泽东会见重要的外国客人时,总能看到邓小平的身影。

在促使邓小平复出和重新工作问题上,周恩来呕心沥血,煞费苦心,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。毫无疑问,毛泽东是让邓小平复出并委以重任的决策者。没有毛泽东的决策,任何人也不可能使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。但在毛泽东决策以后,是周恩来抓住不放,排除万难,一以贯之,落实到底,把毛泽东的决策迅速变成了现实。

周恩来与邓小平的革命情谊,长达半个多世纪。早在20世纪初,当他们在欧洲勤工俭学时,便一同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道路,在中国旅欧共产主义者的各种集会和活动中,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并肩战斗的英姿。邓小平在1980年8月会见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·法拉奇时,曾无限深情地回顾周恩来说:“我们认识很早,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住在一起。对我来说,他始终是一个兄长。我们差不多同时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他是同志们和人民很尊敬的人。”

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曾问过邓小平:“在留法的人中间,你与哪个人的关系最为密切?”

邓小平沉思了一下答道:“还是周总理,我一直把他看成兄长,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也最长。”

毛毛在《我的父亲邓小平》一书中写道:“是的,在法国的两年,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岁月,在江西中央苏区,在长征路上,在革命战争中,在建国后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机关中,直到周总理为党、为国、为人民鞠躬尽瘁,吐出最后一息,父亲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,一直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和忠诚战友……”特别是在“文化大革命”前的1956年至1966年这10年里,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、国务院总理,出席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;邓小平作为中央总书记、国务院副总理出席周恩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会议,两人同心协力,互相支持,始终站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工作的第一线,结下了真挚的情谊。

邓小平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打倒,使周恩来顿时失去了一个有力的臂膀。他千方百计保护邓小平,并一直在寻找着、等待着、思考着如何使邓小平早日出来工作的最佳时机。

邓小平下放江西劳动时,周恩来亲自打电话给江西省革命委员会,要求江西省妥善安排好邓小平的居住、生活、劳动和学习,绝对保证邓小平的安全。

在1970年的庐山会议期间,虽然周恩来在协助毛泽东处理庐山会议上发生的林彪密谋“抢班夺权”这一重大事件的过程中异常繁忙,但他还是挂念着在庐山脚下的邓小平。在紧张的工作之余,一天,周恩来对保健医生说:“这里现在有我两个熟人呢!一个是你的同行,她叫郑淑云(指周恩来的一位保健护士,当时在卫生部江西“五七”干校);另一个是我的同行,叫邓小平,现在南昌附近住。一个郑,一个邓,两个‘耳刀’嘛!”过了一会儿,周恩来又轻轻叹息了一声,以惋惜的口吻说:“我告诉你,邓小平同志就在山下,本来这一次他是可以上山来的,现在看来又不行了。”

1972年1月10日,在陈毅追悼会上,当周恩来听到毛泽东在谈话中把邓小平“定性”为人民内部矛盾时,立即敏锐地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,示意陈毅的子女,将毛泽东的话传出去,为邓小平复出制造舆论。

同年1月下旬,周恩来在接见一个会议的代表时,明确指出:在揭批林彪的过程中,一定不能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;林彪这伙人就是要把邓小平搞成敌我矛盾,这是不符合主席的意思的。

如今,关于邓小平的复出问题,毛泽东亲自作出了重要批示。有了毛泽东的“最高指示”,周恩来立即抓住时机,雷厉风行,迅速行动。

 

周恩来首先派人将毛泽东的批示和邓小平的信印制若干份,分送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传阅,并立即以中共中央名义通知中共江西省委,对邓小平立即解除监督劳动,恢复党组织生活。

1972年12月18日,周恩来写信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纪登奎,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、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,再次提出让邓小平出来工作的问题。周恩来写道:

登奎、东兴同志:

昨晚主席面示,谭震林同志虽有一时错误(现在看来,当时大闹怀仁堂是林彪故意造成打倒一切老同志的局势所激成的),但还是好同志,应该让他回来。

此事请你们二人商办。他在桂林摔伤了骨头,曾请韦国清同志(当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、区革命委员会主任——笔者注)注意帮他治好。王良恩同志(当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——笔者注)了解其情况,可问他关于震林同志一家的近情。邓小平同志一家曾要求做点工作,请你们也考虑一下,主席也曾提过几次。

周恩来

一九七二、十二、十八

经过周恩来的努力工作,终于排除了在邓小平复出问题上的重重障碍。

实际上,“九·一三”事件以后,中共中央任命了新的中共江西省委负责人,邓小平所处的政治环境开始有了一些转机,生活待遇也逐步好转。

一天,中共江西省委的一位负责人到南昌步兵学校看望邓小平,并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恢复邓小平党组织生活的通知。邓小平敏锐地感到,这是一个实质性的变化,表示了政治生命的恢复。“我将来还会出来工作的!”从被打倒的那天起,邓小平始终不渝地保持着这种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。

邓小平在等待着新的历史性的召唤!(《历史的见证:“文革”的终结》,薛庆超著,九州出版社)

特别声明: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。
推荐图文